登山运动从18 世纪的欧洲兴起,但一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才将登山健行视为一种休闲消遣。无论是在当时还是近代,背包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布袋或行囊,它承载的是梦想,是渴望,是把所有家当一肩扛起出走的浪漫。为了往更远更深邃的领域前进,一个能让冒险家和旅人走得更轻松、携带更多用品的背包,顺应需求而不断改良,终至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不是“背包”(Backpack)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但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以木头为基础的背负系统,辅以麻布或皮制品为主袋的背包。到了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金属材质的货架式背包,并改用帆布或尼龙布作为背包袋的主要材质。而这种外架式的背包,一直到今日仍可常见于台湾山区,背工或是协作员都很偏好这种可以背负大量货物的款式。1967年,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Greg Lowe'发明了贴身的内架式背包,货架的材质使用更轻量的铝合金,增加了更多背包内部的空间,成为今日登山背包的原始雏形。治留要
现代的登山背包,英文一般称为BackpackingPack(健行包),归类为Multi-DayPack(多日包,与之对应的是DayPack,称为单日包或攻顶包),容量在45升至75升之间,有明显的“背负系统”,也就是靠背处有使用轻量金属、塑料或其他复合材质的坚固支撑架,并辅以泡棉、软垫等缓冲材质包覆,加上腰带后,在负重时,仍能将背包重心稳固在腰椎,并分散重量到肩膀的设计。场会心细拍人金基点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登山背包,在外观上可以看到的设计有置物顶盖、水袋孔、可调式肩带/腰带/胸口带、两侧的水瓶袋、正面的置物袋等。内部不一定要有收纳系统,但基本会有一个饮水袋的隔间。
背包各部位的名称,我们可以不用记得那么清楚,就像虽然不懂车子的零件,但懂得开上路就好。只是登山健行不比开车那么轻松,毕竟是为了应付各种需求,把所有会用到的装备都背在身上,所以,一定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用心打造的收纳空间。每一个置物袋、钩环跟调整带,都有对应的功能和可装入的物品,依照重量和功能的不同,将装备收纳在背包各处,不仅拿东西快速方便,而且可以避免重量不均增加身体额外的负担。依据个人习惯和使用经验,上山一两次后,你就能建立起自己的打包哲学,不过仍有几个大方向的技巧要掌握。
打包的顺序,从背包的最底部开始,依序放入睡眠系统的睡袋、睡垫和充气枕头,或是任何体积大、重量轻的装备。另外,行进间不会使用到的物品,如备用衣物或羽绒外套,也可以一并收纳在背包底层。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行进间使用不到,到山屋或宿营地才会使用的装备”。由于这类装备最怕潮湿,所以,我一般都会用大塑胶袋或大防水袋装起来,如果没有经过妥善的防水保护,即使外头有背包套罩着,淋几个小时雨之后,背包内装物恐怕也无一幸免。
接下来,我会把最重的装备往背包内靠近脊椎的位置堆放,像是食物、锅具、炉头、瓦斯罐或帐篷,饮水袋的夹层我也会放入装满水的水袋,尽量让重量集中在背包内侧。如果把有重量的物品收纳在背包外侧,整个人的重心会被牵引往后, 难以维持平衡的状态,会影响行进的舒适感,严重一点,可能影响核心肌群的正常运作,甚至伤害腰椎。
在这个打包的阶段,还要注意重量的左右平衡,你可以把背包背起来照镜子,如果背包中线偏移,那表示左右的重量没有一致,最好重新分配,不然走起路来像个醉汉,还可能会造成运动伤害。背包内靠外侧的地方,用来收纳较轻的装备,或是放件休息时穿的保暖层。至于几乎每个背包外部正中间都有的弹性置物袋,我会收纳需要马上拿到的对象,像雨衣、雨裤或背包套,一遇到下雨不用打开整个背包,马上就可以做好雨水防护。
最后顶盖的拉链袋,我会选择收纳体积较小也较常使用的对象,如医药包、卫生用品、头灯、毛帽、防晒乳、太阳镜、行动电源、备用电池等,由于这些装备大多也不能碰水,所以,我会另外用小型的防水袋或塑料夹链袋做保护和分类。
假如你的房间总像被机关枪轰炸过一一样混乱,那在上山前,你至少花20分钟好好整理一下背包吧!堆积如山的脏衣服跟没丢的垃圾,顶多让另一半或家人头痛,但毫无章法的打包方式,走在山路上就不只是让自己头痛,还会腰痛、肩痛、全身痛,以及因此登不了顶的心痛啊!
|中国户外新闻网(www.outnew.cn)专注户外资讯、户外装备、户外运动信息的传播。
|微信号:ctrip6
|微博:@玩转旅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