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丝绸之路”,便要谈到“海上丝绸之路”,其自古便是国际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大动脉。青浦曾经盛极一时的龙口镇便与这条“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浦 龙口镇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青浦,历来是江南文化重镇,孕育出悠久璀璨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江南史前文化,孕育出见证盛唐两宋气象的江南市镇典范、海上丝绸之路节点港口青龙镇,以及朱家角、练塘、金泽等水乡古镇,处处呈现出江南文化的诗性风华。
史籍记载上海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着一座雄镇东南的外贸大港——青龙镇,但此前相关考古实证却略显单薄。
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发掘项目,在青浦区白鹤镇青龙遗址一带屡有收获,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根据上海博物馆最新考古发现、相关史籍,并参照唐宋时期有关画作,模拟复原的鼎盛时期(两宋)的青龙镇港口和社会风貌图。)

2A级景区,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是上海最老的古塔。曾是青龙镇内标志性的建筑,见证了当时上海商贸的繁荣。
与青龙塔相毗邻的,是建于唐天宝二年(743 年)的青龙古寺,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后得康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

江南丝绸文化由古至今一直盛行,吴江、嘉善两地便都自古都有种桑养蚕缫丝的历史。
吴江 盛泽、盛泽
两大古镇“丝”情画意串联古今
吴江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四大绸市之一,蚕丝业在这里已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
丝绸成就了传统的吴江,丝绸也改变了今天的吴江。一缕蚕丝,串起了多姿多彩的吴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丝绸认识了吴江、了解了吴江、爱上了吴江。吴江的文化旅游,也因为丝绸变得更加曼妙多姿。



(建于清道光年间,已经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庙堂式建筑。)

(吴江唯一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

(我国首个以宋锦为主题的丝绸文化园,讲述了中国宋锦的“前世今生”。)

(以盛泽历史遗存和人文精神为依托,复合文化、旅游、美食、商业等多种功能。)
“震泽,以太湖旧称名之,由来富庶,里人多以养蚕为业……”震泽自古蚕丝文化底蕴深厚。从唐代起,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种桑养蚕。时至今日,震泽依然初心不改,心无旁骛地伺弄蚕桑,并不断推陈出新,积累着口碑和名声,以鲜亮过硬的品质,做出响当当的品牌。几千年的时光沉淀,让在碧水之畔的震泽古镇愈久愈弥香。


(以蚕桑为主题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园。)

(夕阳映照下的慈云禅寺与慈云寺塔,乃震泽八景之最。)


(师俭堂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
盛泽、震泽,悠悠长长的青石板上,流转着丝绸的韵味。来吴江,开启一场丝绸之旅。古建处处可寻,飞檐翘角,优雅清逸。品味丝绸的前世今生,淘一淘喜爱的丝绸制品,为生活增添一份别样时光……慢行,慢品,爱上这一份丝绸时光。
嘉善
魏塘一带农家种桑养蚕是常事
文风兴盛,文脉薪传,嘉善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虽有谚道:“卖不完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但在嘉善魏塘,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种丝绸——宓家绢。



明代曹昭所撰写的《格古要论》中,记载了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夸当时嘉善魏塘出产的宓家绢,捧之为绢中上品,书中“古画娟素”一节中写道:“有宓机绢极匀净厚密,出嘉兴魏塘宓家,故名宓机。”
但是,丝织的要求很高,工艺精细,在缺乏经济反馈的环境下,逐渐走向消亡也难免。虽然丝织业萎缩了,但是养蚕卖茧作为农家副业的历史却流传很长。民国15年,邑人吴任昭在魏塘创办新善蚕种场,后张天方创办武塘蚕种场。民国17年,全县产干茧达126吨。且桑的种植面积也很大,农家养蚕是常事,但缫丝织绢绸却慢慢匿迹。
丝丝情意,纵享长三角,
此中深情,唯有亲探知。
|中国户外新闻网(www.outnew.cn)专注户外资讯、户外装备、户外运动信息的传播。
|微信号:ctrip6
|微博:@玩转旅游界